书的别称
书的别称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古代图书的两个别称
一、牙签
1、唐韩愈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才》:“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特色专题
更多精彩推荐
国学指南
更多 >热门栏目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方言八级考试:这些“只有本地人才懂”的神秘词汇,你能猜中几个?
汉语文化为啥说“甜言蜜语”真的“甜”?语言如何调动五感联觉构建通感体验
汉语文化"您"正在消逝?话语变迁背后的社会密码
汉语文化“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汉语表达中的模糊性,到底是智慧还是障碍?
汉语文化“礼多人不怪”?汉语谦敬语的心灵缓冲术
汉语文化古诗文里的“朋友圈”:古人是如何优雅含蓄地点赞和吐槽的?
汉语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成语里的玄妙意境,如何真正参悟?
汉语文化《馄饨、云吞、抄手》写法之争:小吃命名的方言保卫战
汉语文化“南方小土豆”是爱称还是刻板印象?地域标签的语言边界在哪?
汉语文化焦虑时钟:当内卷与躺平成为时代的钟摆
汉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