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儿化词语表


儿化词语
“儿化”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词语后缀“儿”字,组成卷舌韵母。例如“心眼儿、鞋带儿、烟卷儿、针眼儿、白干儿、果仁儿、肉冻儿、抓阄儿”等。儿化后语言成分的理性意义不变,但却增加或改变了附加意义,如“妞儿、茸毛儿、玩意儿、牙签儿”等,增加了“小巧”义,派生出“喜爱”义。再如“好玩儿、小曲儿、慢慢儿、踢毽儿”等,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称呼年轻同事,如“小王儿、小张儿、小胡儿、小徐儿”等,可读儿化;但“大王、大张、老胡、老徐”等,就不宜儿化了。

  借用儿化,可把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词,例如:“头”指脑袋,儿化后的“头儿”却指头目、领导;“眼”指眼睛,儿化后的“眼儿”却指小洞、窟窿;“过节”指在节日进行庆祝等活动,而“过节儿”却指嫌隙、积怨。“儿化”还可使词性发生变化。例如:动词“垫、盖、罩”等,儿化为“(椅)垫儿、(瓶)盖儿、(灯)罩儿”等,就变成了名词。再如形容词“短、好、鲜、热闹、破烂”等,儿化为“(护)短儿、(买)好儿、(尝)鲜儿、(看)热闹儿、(卖)破烂儿”等,也变成了名词。有些口语色彩浓重的词语应读儿化,如“大款儿、大腕儿、冰棍儿、胡同儿、片儿警、爆肚儿、虾段儿、鱼片儿、屁股蹲儿、疙瘩襻儿、豆腐脑儿”等,否则说着拗口,听着别扭。有些词语必须读儿化,如把“份儿饭”(fènrfàn)读成fènfàn,那可就闹笑话了!典型的天津方言——“嘛事儿?”“说得倍儿哏儿”“上南门脸儿”等,必须读出儿化,才地道。

  旧时,京剧名角如“马连良”等名字都不读儿化,但曲艺名角的名字却多读儿化,如魏喜奎儿、侯宝林儿、刘宝全儿等。一般趋势是,市井人物和老年人的儿化读音较多,而文化层次高的年轻人的儿化读音较少。应提起注意的是,并不是词尾有“儿”字的词都是儿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