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的运用


一、拟声词的运用
  (一)什么是拟声词
  人们对一些不表示具体意义,也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纯粹的声音加以摹拟,就称为拟声词或象声词。拟声词有:
  单音节拟声词,如:哗、哇、咚、咣
  双音节拟声词,如:哗啦、乌哇、咕咚、劈啪
  重叠拟声词,双音重叠,如:呵呵、淙淙、汩汩
  三音重叠,如:呼呼呼、吃吃吃、嘿嘿嘿、嘻嘻嘻
  四音重叠,如:哗哗哗哗、嘟嘟嘟嘟、通通通通
  (二)拟声词的功能
  1、作状语(单音节拟声词必须带“的”)
  (1)那钟当的响了一声。
  (2)他当啷一声抽出宝剑。
  (3)大雨哗哗地下着。
  2、作定语(有一定条件限制)
  (1)老远就听见哗啦哗啦的流水声。
  (2)门外传来一阵通通通通的脚步声。
  3、作谓语
  (1)他吭哧半天,也没把话说明白。
  (2)上了油以后,小车不再吱呀了。
  (3)大家都不做声,就他一人在嘟嘟囔囔。
  3、作补语
  (1)他气得呼呼的。
  (2)我的心跳得嘭嘭的。
  (3)雨下得哗哗的。
  (三)拟声词的运用
  拟声词虽然比较简单,运用起来却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必须拟摹相似。既然是“拟声”,就应该“拟”得像。其次必须配合情景。某些声音的发出跟当时的“人情”、“物景”有联系。要摹拟那种声音,就必须注意配合当时的情景,才能使“声”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而产生传“声”达“情”的效果。
  1、因人而异
  拟声词的选用要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往往采用不同的拟声词。
  如:(1)电话里有几个孩子在哇啦哇啦。
  (2)那几个女人还在叽叽喳喳地说着。
  (3)老太太在一旁嘟嘟囔囔。
  (4)鲁迅《社戏》写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5)赵树理《三里湾》写妇女“咭咭呱呱的聒噪”
  2、因情而异
  拟声词对人物感情的描绘有其独特作用,例如人们的笑声就可以分好多种,有微笑、欢笑、大笑、讥笑、讪笑、冷笑、苦笑等等;哭声也有好多种,有抽泣、大哭、哭嚎等。运用不同的拟声词便能准确地把这些带有不同感情的笑或哭等声音描绘出来。
  如:(1)我俩眯眯笑起来——这是微微含笑。
  (2)看着看着,她就嗤嗤笑起来——这是独自会心抿着嘴的笑。
  (3)他停了一会儿,呵呵笑道——这是表示友谊真诚的笑。
  (4)小女孩一看,立刻咯咯地笑了——这是发自内心欢快的笑。
  此外还有“吃吃”——暗自得意而又勉强控制的笑;“哈哈”——痛快大笑;“嘻嘻”——嘲笑或讪笑;“嘿嘿”——冷笑等等。
  ——选用了这些具有强烈感情的拟声词,一般不需要对这些“笑”再加补充说明,人们通过这些拟声词便能体会出其中的“实意”,不仅使人如闻其声,而且能深感其情。
  3、因境而异
  客观环境(包括时、地)的不同或变化也是选用拟声词是要注意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真实地描绘出独特的环境。
  如:流水声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很大的差别:“潺潺”是平稳的细流;“荷荷”是细小的急流;“淙淙”是流水碰击卵石时的声音;“哗哗”是水流畅通无阻的声响;“汩汩”形容暗流,受阻滞重,声音沉闷;“哇哇”是急冲冲的大水在叫唤;“谑谑”是洪水在怒吼。
  4、因物而异
  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拖拉机的声音是“突突突突”的,独轮车是吱吱呀呀,猫叫声是“喵喵”的,狗叫声是“汪汪”的。
  如:(1)纺车发出的是“嗡嗡、嘤嘤的声音”。(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2)黄包车发出的是“叮当,叮当,叮当”的声音。(张天翼《华威先生》)
  (3)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拟声词的移用
  拟声词本来是为听觉服务的,但在实际使用时,也常常移来描写其它种种感觉。有人把这种用法称为“通感”。
  1、听觉移用
  不少拟声词,是专门用来摹拟某一种(或几种)声音。有时,由于比喻(包括明喻、暗喻)的需要,临时把它移来摹拟其它声音,这就是“听觉移用”。
  如:(1)他一句,我一句,叮叮当当把老头子说得生了气。
  (2)坎儿井呜咽地流了千百个年头。
  (3)她淅淅沥沥哭得像六月连阴雨。
  (4)枪响得哗哗的像下着大雨。

  ——“听觉移用”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2、内心感觉移用
  用拟声词把纯属内心的感受描绘出来,使实际无声的东西变得似乎有声了,不仅增强了形象感,而且带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如:(1)这一阵飞跑啊,骨头肉都咕咚散了。
  (2)她的脑袋嗡嗡响。
  (3)他全身突突突的燥热。
  (4)他只觉得心一个劲忽搭忽搭蹦。
  3、视觉移用
  用听觉的声响把视觉的形象描绘出来,从而避免了一般的正面描写,起到了勾起种种联想的艺术效果。
  如:(1)闪电在破棉絮似的黑云上呼啦呼啦的燃烧着。
  (2)天黑了,楼房里劈劈啪啪亮起一方一方灯光。
  (3)我的脸“腾”地红到耳根。
  (4)他止不住的眼泪唰唰流淌。
  ——这些拟声词所表示的声响,有的是不存在的纯属想象;有的在事实上可能存在,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联想。
  4、触觉、味觉、嗅觉的移用
  如:(1)他紧靠着我,我能感觉到他浑身都在得得得地颤抖。
  (2)舌头底下,“唰”地一下子涌满了唾液。
  (3)那烟味呼呼地扑过来了。
  六、拟声词的活用
  1、作动词,即发出某种声音的动作动词不出现,直接以拟声词作动词使用。它们可以带“了、着”(不能带“过”),可以带宾语、补语,也可以受否定副词和一些状语修饰。
  如:(1)他用肥皂擦擦车轴,车轮就不吱呀了。
  (2)小狗呜呜着,一瘸一拐地跑了。
  (3)他没等吃完就睡着了,在梦里还直吧哒嘴。
  (4)女孩们在一起嘻嘻哈哈,非常热闹。
  ——用拟声词代替动词,不但节省了笔墨,而且有形有声,使描写更加生动。
  有一小部分拟声词,如“叨叨、嘟哝、嘀咕”等,由于经常活用作动词,可以说已进入动词范畴。
  2、作名词,拟声词可以直接作某些和声音有关的动词的宾语,这些动词如“叫、喊、响、拍、吹、打、听、”等,这是拟声词所固有的语法功能,不能认为是活用。
  如:(1)牙齿打着得得……
  (2)只听咚咚咚,他把大鼓擂得山响。
  只有受数量短语修饰,并作一般动词的宾语时,才可认为是临时活用。
  如:(1)他又来一个“嗤”,不屑地看着我。
  (2)别理她!她就是这么一个“呼啦嗨”。
  ——有些拟声词由于经常作宾语,已进入名词范畴,如“呼噜、哈哈、扑腾”等。
  3、作量词
  如:他走进沼泽地,一脚一咕哧,十分艰难。
  二、叠词的运用
  (一)什么是叠词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连起来,成为词,通常叫叠词。
  叠词有双叠、三叠还有四叠。
  双叠:冷冷、连连、亭亭、缈缈
  三叠:罢罢罢、来来来、去去去
  四叠:哗哗哗哗、飘飘飘飘、花花花花
  还有三字后重叠:甜丝丝、香喷喷、红彤彤、美滋滋、软绵绵、坦荡荡
  三字前重叠:麻麻亮、黢黢黑、团团转、梆梆硬、
  其他形式:一忽闪一忽闪
  (二)叠词的性质
  1、在语言表达中,叠词的基本功能都是描写性的,相当于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
  如:“湿”与“湿湿”、“深”与“深深”、“空”与“空空”等含义基本相同。
  2、叠词所表示的程度更深,韵味更浓,更能丰富具体地强调所写事物的情状,突出形象感,也使语气语调显得更婉转从容。
  如:(1)陆游《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
  (2)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水面上流将去了,觑绝似落英无消耗,似那人水远山遥。(元'赵显宏《昼夜乐》)
  3、叠词不但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一组一组地聚和起来,组成成语或句子。
  如:(1)忧心忡忡、战战兢兢、模模糊糊、鬼鬼祟祟、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2)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义山《咏菊》)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秋情》)
  (三)叠词的运用
  叠词、叠句也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秦牧《叠句的魅力》)
  1、图貌画形,突出形象
  如:朱自清《绿》、《荷塘月色》两篇中有十几处用叠词。
  (1)《绿》:……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湿湿:瀑布对两旁岩石浸润的状貌
  深深:潭水的深度
  微微:流云淡薄稀少
  油油:绿意的鲜亮
  朵朵、小小、纷纷:水花飞溅的状貌情态。
  (2)《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荷塘的形状和面积的广度
  田田:荷叶的密度
  亭亭:荷叶挺立姿态,暗示高度
  层层:荷叶长势旺盛,显示其厚度
  ——从各个角度突出了荷叶茂密可人的形象。
  2、摹写声音
  叠词大多是两个相同音节的重叠,也即迭音,能以声表形,闻声见形,从听觉上给人以美感和想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绿》)
  ——使人未见瀑布便先闻其声。突出了瀑布声传四方,声音分外响亮的特点。既反衬了周围环境的清幽,又暗示了瀑布高悬的宏大气势。这里摹写瀑布声响,不用通常形容流水的“哗哗哗”、“潺潺”也不用“花花”的重叠。因“哗哗哗”显得音响低沉嘈杂,“潺潺”显得水流缓慢,“花花”音虽响亮,但显得短促,而“花花花花”,则语音绵延不绝,更能从音响上增强瀑布长流不断的形象性。而且声音清脆,富于节奏感。十分恰当地从音响角度表现和美化了梅雨瀑的情态,使文章平添了一种动人的音乐美。
  3、表达感情
  叠词的运用,在表露思想感情上,有独特功能。
  如:(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迢迢牵牛星》)
  ——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为银河所阻,虽含情脉脉,却不能在一起言欢的心情。
  (2)漳河水,九十九道湾,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路断。
  ——沸腾的感情随着叠句的不断出现盘旋直上、
  (3)《荷塘月色》第四段,一连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等九个叠词,把荷叶的茂密、净直,荷花的清丽幽香都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尽管作者未正面置一慨叹抒情之辞,但其欣喜赞美之情却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尤其用“脉脉”形容叶下水态,显得人是那样有意,水是那样多情,只可惜被茂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很有感情色彩。不仅活画了荷塘水澄净柔美的情态,作者的爱怜惋惜、感叹之情也溢于言表。
  (四)叠词的种类
第一种:ABB式
  绿油油 轻飘飘 乐呵呵 闹哄哄 黄灿灿 沉甸甸 气昂昂 静悄悄 绿茵茵 兴冲冲 胖乎乎 气昂昂 圆乎乎 蓝幽幽  羞答答 香喷喷 红艳艳 水汪汪 笑咪咪 冷清清
第二种:ABCC式
兴致勃勃 大雪纷纷 人才济济 得意洋洋 流水淙淙 风度翩翩 忠心耿耿 雾气腾腾 相貌堂堂 忧心忡忡 春风习习 文质彬彬 神采奕奕 生气勃勃 兴致勃勃 死气沉沉 笑声朗朗 杀气腾腾 温情默默 气势汹汹 得意洋洋 野心勃勃 忠心耿耿 威风凛凛 忧心忡忡 虎视眈眈 小心翼翼  
第三种:AABB式
轰轰烈烈老老实实 蹦蹦跳跳 冷冷清清 真真假假 吵吵闹闹 高高兴兴 规规矩矩 唠唠叨叨 世世代代 马马虎虎 左左右右 孤孤单单 打打闹闹 嘻嘻哈哈 清清楚楚 吞吞吐吐 仔仔细细 唠唠叼叨 兢兢业业 罗罗嗦嗦 尊尊敬敬 嘀嘀咕咕  整整齐齐
第四种:AABC式
欣欣向荣津津有味 循循善诱 节节胜利 念念不忘 夸夸其谈蒸蒸日上 心心相印 孜孜不倦 头头是道 娓娓动听格格不入 心心相印 沾沾自喜 愤愤不平  
多多益善 闷闷不乐 念念不忘
第五种:ABAC式
挨家挨户 百战百胜 百发百中 半工半读 暴饮暴食本乡本土 不卑不亢 不管不顾 不折不扣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亢不卑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不上不下 不闻不问常来常往 潮涨潮落 炒买炒卖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成名成家 诚惶诚恐诚心诚意 此情此景 从重从快 从难从严 大包大揽 大风大浪 大起大落大是大非 多才多艺 多姿多彩 多灾多难 非亲非故 风言风语 古色古香合情合理 忽高忽低 糊里糊涂 互利互惠 互谅互让 绘声绘色 昏头昏脑活灵活现 或明或暗 戒骄戒躁 可歌可泣 苦思苦想 冷言冷语 离心离德利国利民 满打满算 没头没脑 民风民俗 难分难解 难解难分 难舍难分能屈能伸 偏听偏信 平起平坐 群策群力 人来人往 人山人海 如火如荼如醉如痴 入情入理 若即若离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时隐时现 缩手缩脚所作所为 同工同酬 同心同德 徒子徒孙 土里土气 惟妙惟肖 稳扎稳打我行我素 无法无天 无声无息 无缘无故 无忧无虑 无影无踪 疑神疑鬼亦步亦趋 有条有理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勇有谋 有滋有味 又红又专愈演愈烈 怨天怨地 载歌载舞 再接再厉 真刀真枪 整日整夜 知己知彼自高自大 自觉自愿 自给自足 自卖自夸 自暴自弃 自私自利 自生自灭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作威作福
第六种:ABCB式
种瓜得瓜 说走就走 口服心服 一错再错 知错改错 将计就计 应有尽有以毒攻毒 一了百了
第七种:ABCA式
天外有天 为所欲为 话中有话 好上加好 忍无可忍 贼喊作贼 精益求精 防不胜防 神乎其神
第八种:ABAB式
学习学习 恭喜恭喜 照顾照顾 研究研究 热闹热闹 活动活动 调查调查 高兴高兴 溜达溜达
第九种:AAB式
面面观 呱呱叫 麻麻亮 娘娘腔 飘飘然 泡泡糖 毛毛雨 团团转
第十种:AA式
田田 淡淡 悄悄 亭亭 天天 看看 样样 红红
第十一种:ABA式
肩并肩 看一看 试一试 热一热 猜一猜 看了看 试了试 摸了摸 拍了拍 唱呀唱 游呀游 走呀走 读啊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